《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笔记
拨开迷雾,寻觅心境的晴空万里
在心理自助书籍的浩瀚星河中,《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如同一盏指路明灯,引领着我们在情绪的迷宫中穿梭,在压力重重的现实困境中找到一丝喘息之机。本书作者,[英]朱莉·史密斯,用平实而又充满智慧的语言,揭示了我们常常忽略的心理健康秘诀,由译者薛玮巧妙地将这些深刻的洞见传递给中文读者。书中一些细微的方法,比如正念沐浴和正念刷牙,看似微不足道,实则蕴含着将注意力拉回当下的力量。正念沐浴时,专注水流的触感、水温的变化,香皂的气味,聆听水流的声音。正念刷牙时,专注于味蕾的体验,牙刷移动的感觉,手部动作的力度,以及漱口时的感受。这些看似简单的行为,都能帮助我们从纷繁的思绪中抽离,专注于此时此刻的体验。这让我想起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焦虑和压力裹挟,就像《2023 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中揭示的,中国泛抑郁人数已达 9500 万,庞大的数字如同一座无形的冰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方式,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练习正念,即便无法彻底摆脱压力,也能在压力中找到平衡,如同在暴风雨中找到一处避风港湾。正念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当下的全然接纳。通过正念练习,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从而拥有更加充盈而有意义的人生。
敬畏之心:在宇宙的尺度中重塑自我
书中关于“敬畏”的阐述,宛如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照亮了我们常常被琐事遮蔽的心灵角落。敬畏,是一种面对广阔无垠、超出理解范畴之物时所产生的震撼与臣服之感。仰望浩瀚的星空🌌,我们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凝视生命的诞生,我们体验到宇宙的伟大;聆听动人心弦的乐章,我们被艺术的力量所折服。敬畏之心,能够帮助我们摆脱日常的琐碎烦恼,将注意力从微观的自我转向宏观的世界,重新审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积极心理学逐渐认识到积极情绪的重要性,而不只是关注如何消除消极情绪。这种认知上的转变,与近年来“躺平”文化的兴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些年轻人选择“躺平”,是因为他们感到在内卷的社会中,个人的努力显得微不足道。他们感到迷茫、焦虑和无力感,找不到人生的方向。然而,敬畏之心却能够赋予我们新的视角。当我们意识到自身的渺小时,我们反而能够更加珍惜生命,更加感恩所拥有的一切。正如心理自助导师和励志演说家所说,一个人能降生到这个世界的概率是400万亿分之一。这个概念也许很难理解,但会迫使我们花时间去感恩自己有机会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多么幸运,哪怕只是短暂的一生。它会让我们产生敬畏感,不再局限于小我。面对压力时,不妨去寻找那些能让你心生敬畏的事物,无论是亲近自然,还是欣赏艺术,亦或是思考宇宙的奥秘。将这些体验记录在日记中,以便日后重温那份感动与启发。通过敬畏之心,我们能够重新连接与世界的联系,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心态重塑:驾驭压力的风帆
在当今社会,”压力”一词如影随形,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收着“压力有害”的信息。然而,《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却提出了一个颇具颠覆性的观点:压力并非全然是负面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它。在短期的高压力情况下,压力也会表现出有益的一面。本书建议我们转变心态,将压力视为一种资源,一种能够激发潜能、提升表现的能量。这种心态的转变,如同为我们注入了一剂强心剂,让我们在面对挑战时不再畏惧,而是充满斗志。书中提到,研究表明,只要提醒人们,他们在压力下会表现得更好,他们的实际表现就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33%(Jamieson等,2018)。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科学依据的。当我们把压力视为一种挑战而非威胁时,我们的身体会释放出更多的能量,大脑也会更加专注,从而提升我们的认知能力和执行力。正如戴夫 · 阿尔雷德博士(Dr Dave Alred)所说,那些明确告诉我们应该关注什么的话语,会给我们指明方向。阿尔雷德(2016)建议,先说“怎么做”,然后具体地描述按照正确的步骤做,会看到什么结果。接下来,想象一下你将要实现目标时的情绪状态。当你压力很大并影响到你的注意力和表现时,你可以练习用这样的句式和自己对话,让你的想法、感受和行动与你的目标保持一致。这种积极的心态,与“习得性无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在面对无法控制的负面事件时,所产生的一种放弃努力、听天由命的心态。而本书所提倡的心态重塑,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应对方式,它赋予我们掌控感,让我们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压力,实现目标。
重构现实:用语言与意象的力量
书中提出的“重构”概念,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能够将我们对情境的消极认知,转化为积极的认知。重构并非自欺欺人,而是通过改变参照系,从新的角度看待事物,从而获得新的意义和情绪状态。例如,我们可以将焦虑重构为兴奋,将压力重构为坚定,将威胁重构为挑战。仅仅是换一个词语,就能改变它的意义,这样我们也不必再掩饰我们真实的身体感觉。如果用重构后的词语,我们就会选择拥抱那些感受。如果是重构前的词语,我们会厌恶它们,并且会主动避开。这种重构的力量,在心理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认知行为疗法(CBT)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通过识别和改变患者的消极思维模式,来改善他们的情绪和行为。重构与近年来流行的“精神内耗”概念密切相关。“精神内耗”是指个体在内心进行无意义的思考和斗争,消耗大量的心理资源,却无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重构,我们能够打破这种内耗的循环,将注意力从消极的思绪中解放出来,专注于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重构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语言的调整,将负面的自我评价转化为积极的自我肯定;我们也可以通过意象的转换,将压力情境想象成轻松愉悦的场景。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重构方式,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习惯。休格曼(Huberman, 2021)认为,这是一个强大的技能,让你在更高级别的激活状态下仍能冷静应对。通过重构,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提升心理韧性,从而拥有更加积极而充盈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