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笔记
群体行为中的“道德律”现象
在《乌合之众》一书中,古斯塔夫·勒庞有一段引人深思的论述:即便是那些在平时显得最卑鄙的无赖,一旦身处群体之中,有时也可能展现出严苛的道德标准。让我们将目光投向历史,如1793年的法国大革命九月大屠杀,当时的屠戮者在屠杀后,会自发地将受害者的钱包、首饰放到委员会的桌子上,而不是据为己有。另一个例子是在1848年的革命中,虽然人们平时生活贫困潦倒,但他们在杜伊勒里宫中依然没有带走任何珍宝。这些行为昭示了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或许可以超越自身的低级本能,展现出异乎寻常的崇高道德。
这些现象并不是恒定规律,但确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现代社会中,这种现象依然存在。例如,在疫情期间,许多人自愿参加志愿者行动,无偿帮助弱者。根据《纽约时报》的数据,在COVID-19疫情初期,美国就有超100万个志愿者注册📊。这些高尚行为难道不是一种对“群体道德”的呼应吗?
群体观念的形成与维持
《乌合之众》中最令人着迷的一点是勒庞如何阐述群体观念的形成与维持。他指出,根本性观念如宗教和民主观念,都需要经过极其简化的处理,才能被群体接受。这种观念进入群体后,虽然来之不易,但一旦站住脚跟,其力量便无比顽强。例如,在19世纪末,法国社会兴起了布朗热运动,虽然其后果是布朗热将军被流放,但民众对他的狂热依然不减。
现代社交媒体上,这一机制同样适用。简化的观点以标题党、新闻快讯等形式迅速传播。例如,在国际政治事件中,一条“德国拒绝法国新提案”的简单标题,就能瞬间在社交媒体上引发数以百万计的讨论和转载。而这些简化的观念往往会形成强大的社会效果。根据Pew Research Center的数据,近70%的美国成年人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这进一步印证了勒庞的理论。
群体推理的低级性
勒庞明确指出,群体难以通过逻辑推理进行有效的分析。他们更容易被表面相似性和连续性的观念所吸引。例如,在一次戏剧演出中,即便观众平时品味低俗,面对舞台上展示的严肃内容,他们也会变得异常一本正经。群体更倾向于接受简单、直接的信息,而非复杂的逻辑论证。
这在现代政治中也尤为明显。热门的政治广告往往重视情感煽动,而非理性分析。据统计,在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负面广告占到电视广告的72%以上📺,这些广告大多依赖于简单的情绪引导,而不是繁复的政策探讨。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往往更容易被简化和情感化的内容所吸引和说服。
群体想象的力量
勒庞强调,群体的想象力是其行为的核心驱动力。这种想象力并非基于逻辑,而是对美妙和传奇的追求。例如,法国作家科佩的戏剧《花环之争》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尽管一开始被许多剧院拒绝。而另一部戏剧《夏莱的教母》,因其传奇性,在法国上演了两百场,在英国更是超过千场。这样的情感激发,是推动文明前进的重要力量。
现代传媒和娱乐产业正是依赖于这种群体想象的力量。以电影产业为例,超级英雄电影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狂潮。2019年上映的《复仇者联盟:终局之战》全球票房突破28亿美元🎬,其中的大量叙事依赖于英雄主义的传奇和美妙,激发了全球观众的共同想象与情感共鸣。这种现象进一步印证了勒庞关于群体想象力的观点。
综上所述,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对群体心理的洞察,至今仍具深刻的现实意义。从历史到现代社会,他的理论在情感、人性、传媒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验证。我们不仅能够从中理解群体的行为和动机,还可以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许多鲜活的实例来联接这些理论。群体的力量不可小觑,正如勒庞所说,它们可以在高度道德与低级推理间迅速转换,但其对美好与传奇的执着追求,却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