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读书笔记
创造力的多面性与挑战
在《创造力》这本书中,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通过对多位杰出人物的访谈,探索了创造力的本质与多面性。书中提到,作曲家乔治·利格蒂(George Ligeti)因其超负荷的工作而无法参与研究,这反映了创造力往伴随着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利格蒂的秘书在回信中提到:“他非常具有创造力,正因为如此,他总是超负荷工作。”这一点生动地揭示了创造力的代价。
然而,创造力的研究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law Milosz)和小说家诺曼·梅勒(Norman Mailer)都对这种研究持怀疑态度,认为它可能是浪费时间或方法上存在错误。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则强调,创造力的秘密在于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而不是分散精力帮助他人。
在这些访谈中,希斯赞特米哈伊发现,不同领域的创造性人物对研究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自然科学家更愿意参与研究,而艺术家、作家和音乐家则倾向于拒绝。这种差异耐人寻味,或许反映了不同领域的工作性质和创造力的表达方式。
创造力与幸福的关系
与大众对富有创造力人的普遍印象相反,希斯赞特米哈伊的研究发现,许多具有创造力的人都拥有幸福的生活。雕塑家尼娜·霍尔顿(Nina Holton)在访谈中表达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满足感。“我认为活着让我很开心,拥有一个我爱的男人、我喜欢的生活,以及喜欢做的事情。有时它们让我的灵魂歌唱。”她的生活充满了乐观和积极的情感,这与人们通常认为创造力与痛苦、贫穷相关的刻板印象大相径庭。
这种乐观精神在许多访谈中都有体现。尽管有些人可能会怀疑这些乐观的表达是出于某种语言技巧或中产阶级意识形态,但希斯赞特米哈伊认为,我们应该更厚道地接受这些表达,更接近说话者的真实意图。
数据与案例分析
在研究过程中,希斯赞特米哈伊和他的团队收集了大量数据和案例。这些访谈不仅仅是冰山一角,许多被访谈者还留下了丰富的书面记录。尽管样本量相对较小,但这些数据足以反驳一些根深蒂固的假设。例如,尽管所有被访谈者都表示他们的童年是幸福的,但哪怕有一个不幸福的孩子,也能反驳“有创造力的人一定有着不幸福的童年”这一假设。
在社会科学中,研究成果通常并非绝对正确或错误,而是表明某种假设在统计上更有优势。希斯赞特米哈伊通过这些独特的样本,反驳了一些普遍的偏见,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东方的具体案例
在东方文化中,创造力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以中国为例,著名的科学家屠呦在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中展示了非凡的创造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她在研究过程中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和困难,但她的创新思维和不懈努力最终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屠呦的故事不仅展示了创造力的力量,也反映了东方文化中对知识和创新的重视。
另一个例子是日本的企业家松下幸之助,他创立了松下电器,并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产品,建立了全球知名的品牌。松下幸之助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商业头脑,更在于他对创造力的重视和对员工创新能力的激发。
这些东方的具体案例与《创造力》一书中的观点相呼应,展示了创造力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结语
《创造力》这本书通过对多位杰出人物的访谈,深入探讨了创造力的本质、挑战与幸福之间的关系。尽管创造力的研究存在争议,但书中的数据和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见解。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创造力都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力量。通过理解和培养创造力,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实现更加丰富和充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