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笔记
身体、情绪、想法与行为:生命之藤上的相互缠绕
朱莉·史密斯在《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中,以精妙的比喻将身体状态、情绪、想法与行为比作一株藤蔓上的四条枝桠,它们相互依存,彼此影响,共同塑造着我们体验世界的完整方式。若其中一脉发生变异,其余部分亦难逃其扰,犹如蝴蝶效应般,细微的改变亦能引发深远的影响。因此,悉心照料生命的每个维度,至关重要。譬如,规律的锻炼🏃♀️,如清晨的慢跑或傍晚的瑜伽,能够唤醒沉睡的细胞,激发身体的活力,进而提升情绪的稳定性和思维的敏捷性。又如,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摄入高糖高脂的食物,多食新鲜蔬果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为大脑提供充足的营养,从而改善情绪波动,增强专注力。再如,适度的社交活动🥳,与亲朋好友相聚,分享喜怒哀乐,建立深厚的情感连接,能够缓解孤独感,增强归属感,提升幸福感。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实则蕴含着强大的力量,它们如同阳光、雨露和养分,滋养着我们身心健康的沃土,使我们能够以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挑战。而当我们遭遇困境,感到迷茫和无助时,不妨从这些基础的方面入手,一点一滴地调整自己的状态,重塑内在的平衡,找回掌控感,最终走出阴霾,拥抱更加美好的未来。正如书中所言,照顾好体验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地关爱自己。
迷失与重塑:在可预测与冒险中寻找平衡的艺术
当生命骤然失色,亲人的离去犹如狂风骤雨般席卷而来,我们如同断线的风筝,迷失在悲伤的漩涡之中。此时,坚守界限,如同在风雨中撑起一把伞,守护着我们脆弱的心灵,不被外界的纷纷扰扰所侵蚀。亲朋好友的关怀和建议固然珍贵,但我们更需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了解自己的需求,以自我意识为灯塔,指引前进的方向。与此同时,在可预测性与冒险性、结构性与灵活性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亦是走出悲伤的关键所在。失去亲人后,内心会变得异常脆弱,适度的灵活性能够让我们允许自己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不必强迫自己立即振作。然而,过度的放纵则可能使我们陷入更深的泥潭,难以自拔。因此,保持日常生活的一定规律性至关重要。正如书中所言,在悲伤带来的混乱中,建立一个有结构的支柱是很有帮助的,会防止你的心理状态因为缺乏健康的行为(比如锻炼和社交)而变得更糟。这好比在汪洋大海中航行,即使风浪再大,也要紧握罗盘,锚定方向,才能最终抵达彼岸。例如,即使在悲伤之际,也要坚持每天按时起床、吃饭、睡觉,保持规律的作息,为身体提供必要的能量。又如,即使心情低落,也要尽量抽出时间进行适度的锻炼,让身体释放压力,促进内啡肽的分泌,从而改善情绪。再如,即使感到孤独,也要主动与亲友联系,分享自己的感受,寻求支持和鼓励。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努力,实则在默默地支撑着我们,帮助我们在悲伤的阴影中找到一丝光亮,逐渐走出困境。
批评与否定:从他人之镜中看见真实的自己
在人生的舞台上,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认可和赞赏,但批评和否定却如影随形,时常让我们感到沮丧和失落。正如《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中所述,即使对批评和否定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我们也会在争取最重要的事时因为畏惧而退缩。如果我们不能以健康的方式看待别人的批评与否定,那一定会有所损失。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大脑天生渴望融入群体,获得归属感。因此,别人的看法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心理学上的“镜像自我”理论指出,我们对自己的认知,不仅来自于自身的体验和与他人的互动,还来自于我们想象中的别人对我们的想法和看法。然而,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则可能使我们陷入“取悦者”的陷阱,为了迎合他人的期望而牺牲自己的需求和幸福。这种行为模式往往源于童年时期的经历,如果在成长过程中,表达不同意见会受到惩罚,或者别人的否定是通过愤怒或轻蔑的方式表达的,那么孩子就会学会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努力取悦他人,以求得生存。长大成人后,这些行为模式可能会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使我们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喜好,不敢坚守自己的界限,甚至不敢保护自己的安全。面对批评和否定,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区分哪些是客观的建议,哪些是带有偏见的攻击。正如书中所建议,培养对批评的耐受力,同时保持自我价值感;对于负面反馈要保持开放的、学习的心态,它能帮助你进步;不必理会那些只是反映别人的价值观而不是你自己的价值观的批评。要记住,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经历都不同,我们不可能取悦所有人。重要的是,我们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即使面对质疑和反对,也要坚定前行。
羞耻感与自尊:在自我接纳中重塑内在力量
羞耻感,一种令人痛苦的情绪,它如同潜伏在内心深处的怪兽,随时准备吞噬我们的自信和自尊。正如书中描述的那样,羞耻感与尴尬不同,尴尬没有那么强烈,往往只在公共场合才会感受到。羞耻感要痛苦得多,会让你无法表达、思考或做任何事情。你只想要消失或躲起来,你的身体反应也会非常强烈,短时间内很难恢复。它往往与愤怒、恐惧和厌恶等情绪交织在一起,引发自我攻击、自我批评、自我贬低和自我责备,使我们陷入无尽的自我否定之中。而自尊,则是抵御羞耻感的盾牌,它能够保护我们免受外界的伤害,帮助我们在逆境中保持坚韧。那么,如何才能摆脱羞耻感的控制,重获自尊感呢?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是什么触发了我们的羞耻感。我们通常会把生活的某些方面或生活中的某些事情看作自我身份的一部分,比如子女教育、外表、能力等,任何与自我价值有关的东西都会引起羞耻感。为了建立和保持自尊感,你必须明白,你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你会不会犯错。其次,要结合事实去核实批评以及各种评判,无论是别人对你的批评,还是你脑海中的自我批评。批评和意见都不是事实,只是一种叙述,但它们会明显改变你对世界的体验。正如书中所言,要想保持自尊感,就需要过滤掉那些辱骂性的批评和人身攻击,只关注针对具体的行为以及后果的批评。要经常提醒自己,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会犯错,也会失败。批评自己只会让你的自尊感不断下降,你为此耗费了太多精力,根本没有力气去改变。改变的起点是接纳:虽然我有缺点,虽然我犯过错,可我依然爱自己,我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而且一定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得更好。最后,要注意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如果我们总是对自己过于苛刻,那么即使是微小的批评也会让我们感到受伤。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善待自己,用积极、鼓励的语言代替消极、贬低的语言,给自己更多支持和关爱。正如一句古老的谚语所说:“爱人先爱己”,只有当我们真正接纳和爱自己,才能拥有强大的内心力量,抵御外界的伤害,活出更加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