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驳的37个技巧》笔记
应对“努力至上”者的奇妙策略
在《反驳的37个技巧》中,作者剖析了诸多令人头疼的沟通困境,而其中一类便是那些将“努力”二字奉为圭臬的人。他们口中常挂着“我今天超努力的”、“我尽力为你抽时间了”,仿佛努力本身就是一种成就,而非达成目标的途径。面对此类,若你直接褒奖,他们或许会自我膨胀;若你质疑,则会引发他们更激烈的辩解。书中建议,对这类人,最有效的反驳并非赞美或指责,而是那四个字——“继续加油”。这四个字如同精准的微风,既不吹捧,也不打压,只是轻轻地推着他们向前。这种“无压力鼓励”的策略,其精髓在于绕过了他们对赞美的渴求和对批评的抗拒,让他们在持续的努力中消耗精力。例如,当同事说:“为了这个项目,我熬了好几个通宵!我有多努力你知道吗?”,你只需平静地回应:“继续加油,我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无需过多辩驳,就能让他们把精力转移到实际行动上,而非在口头上逞强。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心理洞察:对于那些不愿深度思考、只顾埋头苦干的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把精力投入到“努力”本身,直至精疲力竭。就像推磨的驴子,无需指令,只需默默地让其前进,而你则静观其变。 这种方式如同四两拨千斤,不着痕迹地化解了他们潜在的争辩,将谈话引回了正轨,实为一招高妙的沟通术。面对喜欢强调自己努力的人,我们不必苦口婆心,也不必剑拔弩张,只需一句“继续加油”,便能巧妙地化解僵局,引导他们走向自我提升的道路。 这其中既有对沟通者情绪的保护,避免无谓的口舌之争,也有对对方心态的把握,让他们在不断努力中反思自身的问题。
揭秘“自卑式炫耀”的沟通陷阱
书中还揭示了一种名为“自卑式炫耀”的沟通模式,这种人常常以贬低自己为开端,实则暗藏着自我夸耀的意图。他们可能会说:“像我这种数学不好的人,竟然还能做销售,真不容易啊”,或者“我长着一张娃娃脸,工作时总被人觉得年轻,好烦恼啊”,这种话语表面看似自谦,实则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称赞。他们先用“自嘲”铺垫,再用“自夸”收尾,期望通过你的认可获得双倍的满足感。如果你顺着他们说:“完全看不出来呦”,他们便会乐得其所,如果你表扬他们“你非常厉害啊”,他们又会装作谦虚,继续他们的“自贬-自夸”的循环。这种策略让人难以应对,因为你一旦指出他们的自大,反而会显得自己像个坏人。对此,《反驳的37个技巧》提供了一种“顺其自然”的反击方法,即顺着他们的“自嘲”,将他们虚假的自卑当真。例如,当他们说:“我根本没办法请假,单位里的‘苦力’啊,大家都把工作推给我”,你可以回复:“啊,没事吧?要不要去做个体检?”这种方法出其不意,既让对方的夸夸其谈落空,又以“伪装的关心”让他们哑口无言。这种反驳方式,巧妙地利用了对方“自卑”的表象,反其道而行之,让他们措手不及。就好比一位魔术师,揭开了“自卑式炫耀”的障眼法,使之原形毕露。它告诉我们,面对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人,不必正面交锋,只需巧妙地顺水推舟,让他们的自夸之词不攻自破。就像太极拳,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轻松化解了对方的攻势。这种方法不仅能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言语漏洞,也能避免陷入无谓的争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会采取这种自嘲式吹嘘来获取社交认同,这也从侧面说明,掌握“顺其自然”反击技巧的重要性。🤔
巧用“记录”打破夸大其词的泡沫
还有一种令人头疼的类型,他们喜欢信口开河,为了活跃气氛而夸大其词,甚至撒谎。他们常常会说一些过于戏剧性的故事,例如“那天我一鼓作气签了30个合同”、“经理的假发‘嘭’的掉了,所有人都笑疯了”等,这些故事虽然听起来有趣,但大多经不起推敲。如果你质疑他们,他们会反过来指责你“扫兴”,让你有理说不清。书中指出,这类人说话的目的是为了“活跃气氛”,而非追求真实。所以,直接指出他们的谎言并不能奏效,反而会让他们更加兴奋。对此,作者提供了一种别出心裁的方法——“记笔记”。当你听到他们说出夸张的故事时,立即拿出纸笔或手机,假装认真地记录下来,并时不时地询问细节,例如:“好厉害啊,一定要和同事分享一下你的经验,我可以记个笔记吗?是30个合同,对吧?”或者“‘嘭’的掉了,笑疯了。我可以把这件事发到朋友圈吗?”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却能瞬间让那些夸夸其谈者感到紧张。他们会意识到自己所说的话会被记录下来,可能会被传播出去,进而开始自我约束,不再信口开河。这是一种运用心理效应的反驳技巧,通过“记录”这一行为,给对方制造一种压力感,使其意识到自己的言行需要更加严谨。根据《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中的一项研究表明,当人们的言行被公开记录时,他们会表现出更高的责任感和谨慎性。🧐这种方法就像在虚构的故事上打了一枚钉子,让它无法再像肥皂泡一样轻易膨胀。它告诉我们,面对喜欢夸大其词的人,不必正面冲突,只需巧妙地利用“记录”这一工具,就能有效地控制他们的言论,让其回归理性。就如同一位聪明的园丁,用适当的方式修剪了那些肆意生长的枝蔓,让花园重新焕发秩序和美感。当他们说一些不靠谱的话时,拿出你的手机,假装要记录,他们瞬间就会收敛,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效果惊人。
“反向应对”破解“我很忙”的迷雾
书中还探讨了一种特别常见的沟通困境——总有人喜欢把“我很忙”挂在嘴边。他们似乎永远处于忙碌状态,抱怨着睡眠不足、工作繁重。这种抱怨的目的往往并非求助,而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充实和重要。对此,《反驳的37个技巧》给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反击方法——“总说自己很空闲”。 当对方说:“哎呀,最近我好忙啊”,你可以回复:“是吗?最近我倒是挺闲的。”这种“反向应对”的策略,直接戳破了他们“忙碌”的伪装,让他们感到自己的炫耀落空。这种反击方式,就像一面镜子,将对方的炫耀反射回去,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行为的荒谬之处。如果你表现的太过在意,甚至表示出关心,反而会让他们更加变本加厉。正如书中分析,他们的潜台词是“我很重要,我周围的人都指望着我”,以此来博取关注。而你用“我倒是很闲”来回应,就能让他们感觉自己精心设计的表演没有了观众,从而停止无意义的抱怨。这种方法如同一个反向的杠杆,巧妙地化解了对方的自夸,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言语并不能带来预期的效果。根据《2023年职场人士睡眠报告》显示,有超过80%的职场人士表示存在睡眠不足的问题,但将“忙”挂在嘴边并不代表真的繁忙,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表达。😎 这种反驳策略不仅适用于职场,在日常生活中也同样有效。面对那些喜欢抱怨自己忙碌的朋友,不妨试试“我倒是很闲”,看看他们会有什么反应。这种方法提醒我们,面对各种各样的沟通困境,要学会灵活应对,不要被对方的节奏所牵引,而是要主动地打破他们的套路,找到属于自己的反击方式。正如一位优秀的棋手,不会被对手的棋路所迷惑,而是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出最佳的应对策略。通过本书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沟通的本质,提升自身的沟通技巧,从而在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