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笔记
因果关系的幻觉与生俱来的认知偏差
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深入剖析了人类思维的两大系统——系统1的直觉式思考和系统2的理性思考。书中关于因果关系的讨论尤为引人入胜。作者引述了米乔特和海德等心理学家的实验,揭示了我们大脑天生具有寻找因果联系的倾向。这种倾向根深蒂固,甚至能让我们在毫无逻辑关系的事物间建立起“因果关系错觉”。例如,电影中简单的三角形和圆形,都会被赋予欺凌、反抗等情感色彩,这并非理性分析的结果,而是系统1快速、自动的联想。这种对意向性的归因能力,或许解释了宗教信仰的普遍性——我们倾向于相信无形的神是物质世界的最终原因,不死的灵魂则暂时控制着我们的躯体。正如保罗·布鲁姆所言,我们生来就具备区分自然性和意向性因果关系的能力。这种能力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认知模式。人们常常会将因果性思考应用于需要统计论证的情景中。统计性思维需要根据事物的类别和总体性质得出结论,而系统1并不擅长这种推理方式。系统2可以通过学习进行统计性思考,但很少有人接受过必要的训练。这一现象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在面对复杂的数据和信息时,更容易被直觉和经验所左右,而非进行理性的分析。例如,在评估一款新药的疗效时,人们可能更倾向于听信个别患者的成功案例,而忽略了大规模临床试验的统计数据。这种认知偏差,在投资、医疗等领域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决策失误。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者常常会根据短期的价格波动来判断股票的长期价值,而忽略了基本面的分析。这种“追涨杀跌”的行为,往往会导致投资组合的损失。卡尼曼的比喻耐人寻味,他将系统1比作一个有特性和偏好的媒介,又将其视为一个通过环环相扣的复杂模式来表现现实的联想工具。系统1是虚拟的,使用媒介和工具这两个喻体更符合我们对原因的看法。海德的三角形和圆形不是真正的媒介,只是把它们比作媒介思考问题更容易、更自然。
字母“B”与数字“13”的认知实验与启发
丹尼·凯的那句“她最得意的姿态是忘乎所以,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仓促下结论”精辟地概括了系统1的运作模式。系统1的快速反应机制,在很多情况下是高效的。但如果对情况不熟悉,风险又高,且没有时间搜集更多信息时,过早下结论就很冒险。而系统2的有意干涉则有助于避免这种直觉性错误。卡尼曼在书中引用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展示了环境对我们认知的影响。当字母“B”出现在字母序列中时,我们自然会将其解读为字母;而当它出现在数字序列中时,我们则倾向于将其解读为数字“13”。这种现象表明,我们的认知并非孤立的,而是受到环境和语境的强烈影响。系统1会根据过往经历和当前情境,迅速对模糊的信息进行解读,而我们往往意识不到这种解读过程的存在。这种“先入为主”的认知模式,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穿着西装革履的人时,可能会下意识地认为他是一位商务人士;而当我们看到一个穿着休闲装的人时,则可能认为他是一位艺术家。这种刻板印象,可能会影响我们对他们的判断和评价。对于模棱两可的信息,系统1会自行建立一种可能的情境,因为你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了选择,也没有意识到还可能有别的解释。系统1根据过往的经历赌一个答案的规则很明智:最近发生的事及当前的情境是作抉择时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闪现出任何最近发生的事,那更为遥远的记忆便会呈现出来。例如,在法庭审判中,陪审团的成员可能会受到律师的陈述方式、证人的证词,甚至被告的外貌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对案情产生先入为主的看法。这种认知偏差,可能会影响审判的公正性。在品牌营销中,企业常常会通过广告、公关等手段,塑造产品的形象和口碑,从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例如,一些奢侈品牌会通过强调产品的稀缺性和独特性,来吸引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消费者。这种营销策略,实际上就是利用了人们对品牌形象的认知偏差。
系统1的易骗性与系统2的惰性:信任与怀疑的博弈
丹尼尔·吉尔伯特的理论为我们理解信任与怀疑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他认为,在理解一个陈述之前,我们的大脑会先尝试相信它。这种初始的信任源于系统1的自主运作,包括构建可能性最大的解释。吉尔伯特用“白鱼吃糖果”的例子来说明,即使是毫无意义的陈述,也能唤起人们最初的信任,因为联想记忆会自动搜索“鱼”和“糖果”之间的各种联系。而系统2的工作则是对信息进行质疑和评估。但系统2并非总是尽职尽责。吉尔伯特通过实验证明,当人们在执行任务的同时还要记住一些数字时,系统2会受到干扰,从而更容易相信错误的论断。这一实验表明,在系统2参与时,我们几乎会相信所有事情,系统1容易产生偏见,系统2掌管怀疑和不信任的大权,但它有时很忙,不忙时也很懒惰,总会擅离职守。这一结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面临着海量的信息。如果我们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很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例如,在社交媒体上,一些谣言和阴谋论往往能够迅速传播,因为人们更倾向于相信那些符合自己固有观念的信息,而忽略了对其真实性的验证。当人们劳累或是精力耗尽时,更容易受那些空洞却有说服力的信息影响。在医疗领域,患者往往会受到医生的权威性、药物的宣传,甚至其他患者的经验的影响,从而对治疗方案产生信任或怀疑。这种信任或怀疑,可能会影响治疗的效果。近年来,一些医疗骗局层出不穷,正是利用了人们对医学知识的匮乏和对权威的盲从。为了避免被虚假信息所蒙蔽,我们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质疑和评估信息的来源、证据和逻辑。同时,我们也要警惕系统2的惰性,时刻保持警惕,避免在疲劳或压力状态下做出重要的决策。
确认偏误:认知偏差与信息过滤
联想记忆的运作是导致“确认偏误”的原因之一。当有人问你“山姆友好吗?”时,你更容易想到山姆友好的行为举止;而当有人问你“山姆是不是很不友好?”时,你则更容易想到山姆不友好的行为。这种现象表明,我们的大脑会选择性地搜索和提取信息,以验证我们已有的信念。确认偏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广泛存在。例如,在政治选举中,选民往往更倾向于关注那些支持自己候选人的新闻和评论,而忽略那些批评候选人的信息。这种信息过滤,会加剧政治极化,阻碍社会共识的形成。在商业领域,管理者常常会选择性地收集和分析数据,以支持自己的决策。这种偏见,可能会导致企业战略的失误。在科学研究中,研究者可能会无意识地夸大支持自己假设的证据,而忽略那些与其相悖的证据。为了克服确认偏误,我们需要主动寻找与自己观点相悖的信息,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新的证据和观点,即使它们与我们已有的信念相冲突。例如,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投资者应该仔细研究公司的财务报表、行业报告,以及竞争对手的情况,而不是仅仅关注那些支持自己投资决策的信息。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研究者应该采用严格的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以避免主观偏见对研究结果的影响。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减少认知偏差的影响,做出更加理性和明智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