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的挑战与机遇
1968年,伦敦的空气中弥漫着春日的气息,也飘荡着机遇的味道。博雅,这家年轻的公关公司,正是在这片土地上,迎来了与联合利华花神人造奶油的邂逅。这段合作,如同精心烘焙的面包,从最初的1500英镑月薪,发酵成一段长达24年的佳话。彼时,将“健康”与“人造奶油”联系在一起,无异于天方夜谭。而博雅,恰如一位巧舌如簧的说客,以医学界为突破口,将花神推向了健康的舞台。我们远赴重洋,在美国芝加哥搭建起跳动的心脏模型,邀请医学专家共赴一场关于心脏健康的盛宴。我们北上芬兰,探寻这个国度预防心脏病的秘诀,并将他们的经验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这场精心策划的宣传攻势,不仅为花神赢得了市场,也为博雅在伦敦的棋盘上,落下关键的一子。
然而,伦敦并非遍地黄金。在这个古老的国度,等级观念根深蒂固,薪资体系也如同古老的钟表,运转缓慢。我曾在给董事会的报告中,用“顾及当地市场情况”这样委婉的词汇,来形容伦敦薪资水平的滞后。为了留住人才,我们不得不另辟蹊径,用完善的福利待遇和职业发展规划来吸引那些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好在,英国人对于“福利”的渴望,远远超过了对金钱的追求。而我们,也在这场与传统的博弈中,逐渐找到了平衡点。
并肩作战,走向世界
1979年,博雅与扬·罗必凯的结合,如同两条河流的交汇,最终汇聚成浩瀚的海洋。扬·罗必凯,这家广告巨头,以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开明的管理理念,为博雅的扩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埃德·佴伊,这位扬·罗必凯的掌舵人,以其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对人才的尊重,赢得了博雅上下的敬佩。在这段合作中,扬·罗必凯从未越俎代庖,而是给予博雅充分的自主权,让其在公关领域自由驰骋。
比尔·马斯特勒,这位广告界的传奇人物,见证了公关业务的崛起。他对于公关的包容,如同一位慈祥的长者,看着孩子一步步走向成功。然而,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也难免会有意见相左的时候。比尔希望我回到美国,执掌更大的舞台,而我则更倾向于留在欧洲,继续开拓国际市场。这场争论,最终以董事会的支持而告终。比尔的妥协,体现了长者对后辈的关怀与成全。
欧洲市场,如同一片广阔的天地,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在比利时、法国、德国、瑞士等国开疆拓土,将博雅的旗帜插遍欧洲大陆。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市场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策略。然而,无论身处何处,我们始终秉持着哈罗德·博森创立公司时的初衷,那就是:每个分公司,无论规模大小,都至关重要。
挑战与反思
国际化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偶尔的危机,如同航行中的风暴,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位必富达金酒的客户,因为一封信的署名问题,断然终止了与博雅的合作。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在国际商务交往中,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细节,都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
而伦敦分公司负责人比尔的意外离世,更让我感触良多。这位我一手提拔起来的得力干将,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却突然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无尽的遗憾。这件事让我明白,人生充满了变数,我们要珍惜眼前人,珍惜每一次合作的机会。
回顾这段在伦敦的旅程,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成功,也有挫折。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不断成长,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国际化企业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