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任何人都聊得来》笔记
破除假装懂的伪装,勇敢提问
我们往往在社交场合中装作自己十分了解每一个话题,但事实上,勇于提问、真正弄清状况显得尤为重要。作家兼演讲家凯西·科拉德·米勒在这方面做出了极好的示范。当她感到不解时,会毫不犹豫地请求解释,她说:“我不太懂你的意思。帮我解释解释。”这样朴素的询问不仅体现了她的坦诚,还传递出她对对方话语理解的真诚愿望。这种不耻下问的方法不仅仅是单纯的技巧,而是在真实沟通中应有的姿态。
即便是我们身处的园艺世界,有些植物也未必能茁壮成长,尽管我们投入了再多的心血。同样,人与人的交谈也是如此,无论技巧多么娴熟,都难以确保每场谈话的成功。这种不确定性给予了我们两个选择:一是尝试了解对方的兴趣所在,让对方有机会谈论自己热衷的事物;二是如果尝试无效,我们可以得体地结束谈话,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这样的态度并非冷漠,而是对双方时间的尊重。
关注非言语信号,培养真实关心
在日常交谈中,非言语信号的重要性不容小觑。举个现代的例子:在一项涉及数百人的研究中,面试者在肢体语言和眼神交流方面做了微小的调整后,即使他们没有改变口头表达,面试成功率也提高了17% 📈。这说明,比起单纯的语言传递,肢体语言的交流效率更高。
比如在电视采访中,我们可以仔细观察主持人与受访者之间的互动:所有顺畅的对话,无一例外地伴随着充满默契的非言语信号。主持人与受访者都会拉近肢体距离、保持眼神接触,仿佛忘记了摄影机的存在,专注于彼此的交流。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专业领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加以应用。当我们真正用心关注对方、表现出真实的关切,对方自然会感受到并予以回应。如同一面镜子,我们的真诚关心也会被对方镜像反射。
掌握提问技巧,让谈话流畅进行
在有效的社交互动中,提问的技巧选择至关重要。问题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封闭式和开放式提问。封闭式提问通常只需简短回答,如“是”或“不是”,适用于获取基本信息,如对方的工作相关情况、时间或地点等。然而,要让对话深入,开放式提问是不可或缺的。这样的提问需要被问者详细表达,拓展其思路,带动更多地交流。
我们可以借用“六个W”,即Who(谁)?What(什么)?When(什么时间)?Where(在哪里)?How(怎么样)?Why(为什么)?。比如,有人介绍了一位朋友告诉你他曾在中东待过一段时间,可以试着问:“你为何去中东呢?”这种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对方详细描述,还可以通过他们的答案发掘出更广泛的交流话题。
在一场丰富的群体谈话中,我们也可以从封闭式提问开始,逐步引导到开放式提问。比如:“你们是怎么过来的?”这样的问题是打破僵局的良好开端,而逐渐深入到开放式提问,则能让对方更多地投入到谈话中,让谈话变得更为丰富。
计划周详,提问自信
为了确保每次交谈的成功,我们不妨事先做些准备。一位朋友曾在一场重要的公司会议前,花费不少时间研究公司官网及CEO的背景资料,列出一张问题清单,确保在通话中能够自如应对。当实际对话展开时,因为有准备,他显得格外自信,问题层次分明,交谈也因此更加顺畅。
此外,准备一些常用的开放式问题也能在关键时刻助你一臂之力。例如,若你突遇谈话的停滞,可以及时提出新的问题引导话题重新展开。有时在与多人的场合,交谈突然停顿,你可以尝试:“你们和在座的其他人之前有联络吗?”,这样一来,氛围会重新变得热络起来。
通过对开放式和封闭式提问的自由转换与灵活运用,我们的社交技巧将变得更为娴熟。而真正考虑对方感受、准备充分的提问,更会让我们的每一次交流都变得意义非凡。推动对话的是提问的艺术,真正联结人心的则是真诚的关心与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