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害怕冲突》笔记
驳论的艺术:运用巧妙提问改变坚定信念
在当今信息膨胀的社会中,人们常沉迷于只接受迎合自身想法的讯息,从而使信念逐渐凝固得不可动摇。书中提醒我们:简单的事实和数据往往无法挪动这些根深蒂固的信念。不仅是人们倾向于忽视与己不符的信息,更因为每当他们被迫为其信念辩护,他们的表述热情往往让这些信念更加根深蒂固。因此,与其直接反驳或提供佐证,我们不妨遵循作者提出的另一种颇为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询问驳论的潜能来引导对方视觉的转换。
一个现代的例子是疫苗接种的争议。一些家长因接触到“天然的就是好的”此类信念而对疫苗保持怀疑,而传统的科学证据在此种情况下往显得薄弱无力。彼得·博格西昂建议,通过询问问题来激发疑惑,例如:“如果疫苗的效果被独立实验反复验证,你会改变观点吗?”这种方式通过引入开放式问答,帮助他们看穿固有想法的漏洞,从而潜移默化地动摇其既有信念。
寻找共通点:揭示问题和矛盾
要在对话中有所建树,不仅要抓住对方言语中的矛盾之处,也需要心怀共同的目标。面对谈话者的怀疑心态,仔细聆听其理由,发现这些理由之间或多或少存在的矛盾,从而开始对话。例如,倘若有人相信灵魂重达7磅,却忽视4磅的婴儿也拥有同样的灵魂的问题,借助询问这种信念的细枝末节,可以让对方开始质疑自己未曾留意的逻辑漏洞。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碰到诸如前文中提到的与朋友争论新闻偏见的问题。在友善而理性的讨论中,博格西昂没有急于表达自己观点,而是反复询问:“什么样的证据可以使你改变看法?”这种不带有攻击性质的方法不仅减少了对方的防御心理,也为修改其信念创造了空间。这并非因具体证据改变的情感驱动,而是因反复拷问使其逻辑自我剖析的认识过程。
常见认知盲点:避免反向干预
想当然地断定他人的信念应调整,其实并不是改变信念的有效路径。我们都佳于寻找支持自己信念的证据,而完全忽视那些可能推翻它的证据,这就产生了一种常见的认知盲点。有趣的是,试图反驳对方,甚至列举反例,都可能被对方视作增强坚信己见的动力。
对抗这种盲点的有效策略是挑战“驳论”的边界:在对方眼中,“即可被证明的不可能”。例如面对信誓旦旦的与否定主义者,提出问题“在哪种情况下可接受这些数据为真?”不仅引导他们思考可能性,还使对方下意识设法证明自我认知的合理性。相反,简单的“怎么知道的”提问往激发的是他们的论证欲望而不是反省。
理解信念的坚韧和脆弱
在与顽固信念的对话中,沟通的艺术在于保持谦逊与开放。某些情况下,明确提到自己了解的有限性,从而展示一种开放的姿态。例如,借用表达的修饰:“我的理解可能有误,但据我所知……”这不仅可以潜在影响讨论的氛围,也可在对方挖掘“什么会让我错”的问题时增加其思考的空间。
心理学家实际上已经从关注场景中洞悉,能构建稳固信念与驳斥其可能性的路径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平衡。这并非取决于是否相信某些事实,而在于如何通过对话锁定这些信念何时可能受试图拟证的挑战。因此,改变那些看似无法动摇的信念,非沿循传统的辩论手段,而应通过建立共同的思考框架,逐步修整对方的认识论构造。
在日常中,我们常体会到在对话中有意地将自己置于对方的立场,共同发现一些信念何时可能立足薄弱,和顺应这些方式能逐步修正他人(以及自己)一度坚若磐石的信念。如此,使得复杂的冲突得以破解,并在心灵的对话中找到通向共同理解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