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天性》笔记
叙事的迷雾:记忆的重塑与主观经验的偏倚
《认知天性》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记忆深处那片幽暗的角落,揭示了人类认知中令人叹为观止的复杂性与脆弱性。书中并未直接提及,但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窥见,人类的大脑并非冷冰冰的记录仪,而更像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小说家,擅长以主观经验为蓝本,对记忆进行重塑与加工。当我们试图理解他人,或是评判一件事情的是非曲直时,往往难以摆脱自身经历的桎梏,如同雾里看花,所得出的结论也难免带有偏颇的色彩。正如小说家在塑造人物内心世界时,总是会不自觉地投射自身的人生经历;魔术师与政客也深谙此道,他们巧妙地利用叙事的魔力,诱导受众暂时放下理性的怀疑,从而达到操纵人心的目的。例如,在社交媒体上,人们总是倾向于聚集在与自己观点相似的群体中,用自认为合理的叙事来解读世界,解释社会现象,以及评判政治人物的行为。这种现象在全国性的政治辩论中尤为明显,人们往往先有立场,后找论据,而所谓的“论据”,不过是经过精心编织的,符合自身价值观的故事罢了。
心理学家们的研究也佐证了这一点。他们发现,人们在做出判断时,往往会过度依赖主观经验,而忽视客观事实。更令人惊讶的是,我们常常意识不到自己正身陷于主观臆断的泥潭之中。正如一位网友所言:“我曾经坚信自己亲眼目睹过UFO🛸,直到后来才发现,那只不过是月光反射在飞机上的幻影。”这个例子生动地说明了,记忆的叙事在我们的直觉判断中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然而,记忆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每当一段记忆被提取,我们都会强化通往这段记忆的路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对记忆进行修改与拓展。这种能力对于学习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拓展已知信息与已知解决方案之间的联系。记忆如同谷歌的搜索算法,关联越多,线索越丰富,就越容易被检索。然而,记忆的可塑性也带来了一个令人困惑的悖论:我们最珍视的记忆,也可能并非真实发生的事情。正如一句古老的谚语所说:“眼见不一定为实。”
暗示的幽灵:记忆的扭曲与社会影响的魅影
记忆的扭曲,犹如潜藏在暗处的幽灵,时刻威胁着我们对过去的认知。我们常常会根据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对记忆进行加工,使其更符合逻辑,更符合我们的价值观。记忆并非对事件的完美复刻,而是一种重构的过程。我们只会记住那些对自己情感影响最大的元素,而对于剩余的空白,则会用细节来填补,尽管这些细节可能是错误的。这种现象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例如,在阅读一段关于海伦·凯勒的文字后,很多人会错误地认为“聋、哑、瞎”这三个字出现过,即便原文中根本没有提及。这种“暗示”的力量,足以左右我们的记忆。想象膨胀也是一种常见的记忆错觉。当我们被要求想象一件事情的具体样子时,我们有时会倾向于相信这件事真的发生过。例如,询问成年人“你有没有用手打破过窗户”,他们可能会回忆起这件事,并信以为真。这种现象在儿童性虐待案件中尤为危险。受害者可能会在接受问询时,想象询问者描述的经历,然后“记得”这件事发生过,尽管它可能从未发生。
除了暗示之外,社会影响也会对我们的记忆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会不自觉地与周围人的记忆趋同,从而导致“从众记忆”或“记忆社会传染”。例如,在一群人共同回忆过去的事情时,如果有人记错了其中的一个细节,你就有可能将这个细节填补到自己的记忆中,以后回忆的时候也会记住这个错误。这种现象在群体事件中尤为常见,例如游行示威或体育赛事。人们在事后回忆时,往往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从而对事件的细节产生不同的记忆。反过来看社会影响效应,我们会发现人类倾向于假定其他人与自己的看法一致,这个过程被称为“错误共识效应”。我们一般认识不到个体对世界理解的特殊性,分辨不出我们和他人对事件解读的区别。例如,在面对时政新闻时,我们常常会与朋友产生分歧,认为对方的观点是不可理喻的。这种现象说明,我们的记忆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不断地被塑造和改变。例如,一项研究表明,在观看同一场足球比赛后,不同国家的球迷对比赛的细节和结果的记忆存在显著差异⚽。
流畅的陷阱:认知的错觉与后见之明的偏颇
流畅错觉,如同温柔的陷阱,让我们误以为对文字的流畅阅读,就代表着对内容的充分掌握。当我们阅读一篇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表达的概念时,会觉得其中的道理非常简单,甚至会以为自己早已完全掌握了。然而,这种感觉往往是一种错觉。正如一位学生所言:“我以为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了微积分,直到考试时才发现,我根本什么都不会。”这种流畅错觉会导致我们高估自己的学习效果,从而在考试中失利。更可怕的是,“知识诅咒”效应,让我们难以理解他人学习的困难。当我们已经掌握了某个知识时,会倾向于错估他人需要花费的时间。教师通常会受这种错觉的影响,认为微积分非常容易,而不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这种现象与后见之明偏误非常相似,后者就是人们常说的“我早知道会这样”,即在事情真正发生后,我们会觉得自己事前就能预料到后果。晚间新闻节目里的炒股专家,总会自信满满地解释今天股市的走势,而要他们在当天早上预测涨跌却是绝对不可能的💰。
此外,那些听起来很耳熟的描述会让人产生知晓感,也会让人把它们和真实情况混淆。这就是为什么政客与广告,虽然履行不了自己的承诺,但不断重复自己说的话,却能让大众信以为真,尤其是那些容易引发情感共鸣的承诺。曾经听一件事一次,等再听一次的时候,我们就会有种熟悉的感觉,和记忆混在一起。一件本来是一知半解的事情却很容易被人相信。在政治宣传中,这被称作“大假话”伎俩——即便是大假话,重复之后也会被人当成真理接受。最后,我们需要警惕“闪光灯记忆”的陷阱。对于一起事件来说,记忆可以非常生动、完整,我们非常相信它是准确的,但到头来却有可能发现自己完全记错了。肯尼迪总统遇害或是“9·11事件”这种全美悲剧,可以带来一段“闪光灯记忆”。这些记忆被认为是不可磨灭的,深深地烙印在脑海之中。而且经过媒体详细的报道,这些祸事的大致轮廓的确会被我们牢牢地记住,但关于事件发生时你的个人遭遇,这段记忆则不一定准确。例如,一项研究表明,在“9·11事件”发生一年后,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能够准确地回忆起自己当时身处何地,以及正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