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需求,以巧妙对比凸显价值
在 “马西” 先生的《回答的艺术》一书中,销售员与张太太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书中提到,面对顾客对电饭煲价格的质疑,第一位销售人员只是滔滔不绝地介绍产品优点,却忽略了让顾客真正感知其价值所在。反观最后一位销售人员,他并未急于推销,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准的提问,例如 “您家里平时有几个人用餐?”、”您一天通常做几顿饭?”, 深入了解了张太太的需求,并巧妙地将这款智能电饭煲与普通电饭煲进行对比,突出了其 “远程操控,省时便捷” 的独特优势,最终成功促成了交易。
由此可见,一个有效的回答,并非自说自话,而是要基于对对方需求的深刻理解,并通过合理的对比,将自身优势清晰地呈现出来。正如亚里士多德面对 “你和平庸的人有什么区别?” 这一问题时,他没有简单地回答 “我吃饭是为了活着”,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说:”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我吃饭是为了活着。” 这种对比鲜明地突出了他与平庸之人的区别,令人印象深刻。
精准数据,赋予回答直观说服力
《回答的艺术》中,董搏霄将军的故事生动地阐释了 “巧用数字” 的妙处。面对朝臣对士兵运粮方案的质疑,董搏霄将军没有空谈理论,而是运用了一系列精准的数据:”36人分布在1里之内,360人就是10里,而3600人就是100里。每人每次背4斗米,走10步,传递给下一人…….” 他以数字为支撑,清晰地展示了士兵运粮的可行性和高效性,最终成功说服了朝臣。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回答问题时,如果能辅以精准的数据,就能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量化,使回答更具说服力。例如,当被问及 “吸烟对孩子的影响” 时,与其泛泛而谈吸烟的危害,不如引用相关数据:”今年一次网络调查显示,12岁以前就开始吸烟的比例达到了8.4% 😲,也就是说很大一部分人在小学时就开始吸烟…..” 这样的回答更能触目惊心,引发人们对吸烟危害的重视。
巧妙比方,化抽象为具象,提升沟通效果
伽利略与父亲的对话,为我们展现了 “巧打比方” 在沟通中的神奇力量。伽利略并没有直接反驳父亲对自己理想的阻挠,而是通过 “父亲为何只爱母亲一人” 这个巧妙的比喻,将 “对科学的热爱” 比作 “对爱人的执着”,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科学的坚定信念,最终成功说服了父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比方” 是沟通的桥梁,它能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沟通变得更加顺畅、易懂。就像《回答的艺术》中提到的,”大与小,是与非,贵与贱,这些概念都是相对的,如果单独拿出来描述某物很难给人准确的形象,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在听者心中产生具体的形象。” 巧妙地运用比方,能让你的回答更具吸引力,更容易被对方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