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上帝视角,摆脱自说自话
人际交往中,总有一些人喜欢站在自己的立场,居高临下地评判他人,如同拥有上帝视角般,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书中提到的“上帝情结”,便是指这类人总是自认为是正确的化身,习惯于对他人指指点点,而忽视了倾听和理解的重要性。他们的话语中充满了“你应该……”、“你不应该……”,却鲜少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例如,在职场中,一些领导习惯于在会议上滔滔不绝地发表长篇大论,却很少给员工表达意见的机会。他们的话语中充斥着“这样做是不可取的”、“不要成为这样的人”等指责性的语句,如同训诫般,让员工感到压抑和沮丧😥。这样的团队氛围,只会扼杀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最终导致团队士气低落,工作效率低下。
想要避免“上帝情结”,关键在于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夫妻之间,可以尝试用“从你的立场来看的话,也可能会这么想”来开启对话;领导与下属之间,不妨用“我的想法并不总是对的,如果有好的建议,请随时告诉我”来鼓励员工积极建言献策。
一句问候,化解关系坚冰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同天气般变化莫测,上一秒或许还晴空万里,下一秒就可能乌云密布。当关系出现裂痕时,很多人往往选择冷处理,认为时间会冲淡一切。然而,书中却给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建议:主动打招呼。
打招呼看似简单,却是打破僵局、重 新建立联系的第一步。一句简单的“早上好”或“你好”,如同冬日里的暖阳,能够融化彼此心中的坚冰。书中提到,首尔大学心理学教授郭锦珠认为,上级先打招呼反而会带来积极的模仿效果,因为这是一种“相互性法则”的体现,即“有去的情才能有来的情”。
当然,主动打招呼也需要掌握一些技巧。首先,要坚持不懈,即使对方 initially 没有回应,也不要轻易放弃。其次,要真诚而清晰地表达问候,避免含糊其辞或敷衍了事。此外,要注意语气和肢体语言,保持礼貌和微笑。
放下傲慢,拒绝“事后诸葛亮”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人,他们喜欢在事情发生后,摆出一副“早就料到会这样”的姿态,仿佛自己是预知未来的先知。书中将这种现象称为“后见之明偏差”,也叫做“早就知道效应”。
“后见之明偏差”让我们容易陷入一种自以为是的优越感中,却忽视了对他人感受的 consideration。例如,当孩子因为沉迷游戏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时,一些父母会不假思索地说:“早就告诉过你会这样,现在知道后悔了吧!”这样的话语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与其做个“事后诸葛亮”,不如尝试用更加温和的方式与对方沟通。例如,可以询问孩子:“这次成绩不太理想,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我们可以一起想想办法。”这样的沟通方式,不仅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也能促使他们积极反思,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适当的吹嘘,拉近彼此距离
每个人都希望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适当的自我吹嘘,其实也是一种社交技巧。书中提到,“过度自信效应”指的是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和表现。虽然过度自信可能会让人显得自负,但适当的吹嘘却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例如,朋友聚会时,有人展示了自己拍摄的照片,并略带自豪地说:“我的拍照技术还不错吧?”这时,与其泼冷水说“一般般啦”,不如顺着对方的话夸赞几句:“构图很不错啊,很有专业水准!” 即使明知道对方 可能只是谦虚,但你的肯定和赞美,无疑会让对方感到开心😊。
当然,自我吹嘘也要把握好分寸,不要过分夸大,更不能吹嘘那些容易被戳穿的事情。 否则,只会适得其反,给人留下华而不实、不真诚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