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妥协的谈判》笔记
禁忌:潜藏于社会肌理中的隐形藩篱
丹尼尔·夏皮罗在《不妥协的谈判》一书中,将”禁忌”比作横亘于社会交往中的无形屏障,它如同幽灵般盘桓于家庭、职场乃至更为广阔的社会群体之中,悄无声息地划定着可被接纳的言行边界。这些不成文的社会规则,如同精密的文化密码,一旦触碰,轻则引来侧目,重则招致排斥与挞伐。作者将禁忌定义为一种社会建构,其效力源于我们心照不宣的共识。如同“皇帝的新衣”,一旦众人不再缄默,那层维系禁忌的虚伪外壳便会轰然崩塌。故此,禁忌绝非一成不变的铁律,而是可以被赋予新意、甚至被打破的“金箍”。禁忌与惩罚如影随形,构成了社会规训的完整链条。正如古语所云:“以儆效尤”,惩罚的严厉程度与禁忌的重要性成正比,意在震慑潜在的“越界者”。保护是禁忌的另一重功能,它维护着群体所珍视的价值观和权力结构。犹太教中 Torah 律法落地需斋戒四十日,实则警醒人们敬畏经典,维护信仰的纯洁。诸如此类的道德与习俗禁忌,维护着社会伦理与家庭的秩序井然,也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疾病传播的风险。更有甚者,禁忌如同一张无形的“保护伞”,庇护着个体的身份免受外界的攻讦,例如社交礼仪中对他人观点的尊重,实则是对个体认知边界的一种守护。 禁忌与强迫性重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殊途同归。两者皆在保护个体的身份认同免受冲击,只是前者诉诸心理机制,后者则依赖社会机制。打破禁忌,如同挣脱心理的枷锁,必然遭遇来自社会层面的强大阻力。如同BBC主持人尼克·高英在马拉喀什要求达赫兰讲英语遭遇的冷遇,越是强求,反抗愈烈。这正如一句谚语所言:“欲速则不达”,强行打破文化禁忌,往往适得其反。
无视、恐惧与混沌:禁忌之墙的三重阴影
为何禁忌问题如鲠在喉,难以处理?作者抽丝剥茧,揭示了三重障碍。首先,是“意识不到”的盲区。我们如同在迷雾中摸索,稍不留神便会误入雷区,冒犯他人的价值观。作者分享了在中东培训中无意露出鞋底的经历,虽非有意,却已触犯当地文化禁忌。这警示我们,跨文化交流需如履薄冰,方能避免不必要的冒犯。其次,是“害怕讨论”的缄默。禁忌如同潘多拉魔盒,一旦开启,便可能释放出难以控制的情绪与冲突。对打破禁忌的恐惧,让我们选择沉默,将问题掩盖在暗处,最终却使我们深陷泥潭,难以前行。沃顿商学院教授菲利普·泰罗克的研究揭示,仅仅是思考打破禁忌的可能性,都会引发强烈的道德不安感。志愿者对出售人体器官等禁忌议题的思考越深入,内心便越煎熬。这证明,禁忌并非简单的社会规则,更是深植于我们内心的道德约束。禁忌的保守性不容小觑,它们维护着既有秩序,任何对禁忌的挑战,都可能招致不成比例的严厉惩罚。霍桑的小说《红字》中,海斯特·白兰因通奸罪而被处以终身佩戴红色字母A的刑罚,警示世人触犯禁忌的代价,可能危及个体在群体中的物质、社会乃至精神地位。最后,是“无规可循”的困境。面对禁忌,我们往往手足无措,不知该如何应对。如同作者培训班上的高管山姆,身为虔诚的天主教徒,同时又是一名同性恋者,他试图调和双重身份,却苦于无法与父母坦诚沟通。面对禁忌,他感到内疚、羞愧、愤怒与疲惫。这反映出,缺乏一套系统性的框架,让我们在禁忌面前束手无策,难以找到出路。
拨开迷雾:策略性地应对禁忌挑战
尽管禁忌带来的障碍看似坚不可摧,但并非无法逾越。夏皮罗指出,关键在于清醒地意识到禁忌的存在,建立一个安全的环境来讨论它们,并通盘考虑如何应对。意识到禁忌是第一步。特莉与新房主人的对话,因触及财务隐私这一禁忌而陷入僵局,最终导致友谊破裂。这一案例告诉我们,要敏锐地捕捉到禁忌的信号,例如对方的言语闪烁、回避眼神或明显的情绪变化。正视禁忌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挖掘隐藏在冲突关系中的“潜规则”。尝试制作一份“禁忌清单”,列出在特定关系中不能说的话、不能做的事、不能谈论的话题以及不能表达的情感。要特别警惕以下三种类型的禁忌:一是有关个人隐私的禁忌,它禁止我们泄露小圈子里的秘密,维护着个体的信息自主权。二是对亵渎的禁忌,它禁止对我们所敬奉的神祇不敬,维护着信仰的纯洁。三是交往上的禁忌,它禁止我们与被视为肮脏、不健康或导致精神污染的人、地方、事物或想法发生联系,维护着群体身份的纯洁性。篮球巨星丹尼斯·罗德曼与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的友谊,尽管为国际谈判打开了新的渠道,却因打破了西方国家的交往禁忌而备受指责,这恰恰印证了交往禁忌的强大力量。在你断言另一方的行动毫无理智之前,请先想想禁忌会如何限制他们表达自己身份认同的能力。在塞尔维亚的日蒂什泰村,村民们最终决定用匈牙利英雄拉科齐·费伦茨的雕像来纪念多民族的文化遗产,而不是用塞尔维亚民族英雄的雕像,这正是因为对禁忌的尊重和对不同身份认同的包容。
禁忌之辩:冲突还是和谐的钥匙?
丹尼尔·夏皮罗在《不妥协的谈判》中对“禁忌”的精辟剖析,不仅揭示了其在人际互动和社会交往中的隐秘作用,更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应对禁忌挑战的实用策略。禁忌并非一成不变的铁板一块,而是可以被重新审视、协商甚至打破的社会建构。关键在于我们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识别出潜藏在各种情境下的禁忌,并以开放的心态,建立一个安全的环境来讨论它们。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化解冲突,达成共识。当然,打破禁忌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具备足够的勇气和智慧,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避免不必要的伤害。正如一句古老的格言所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禁忌既可能成为阻碍沟通的藩篱,也可能成为促进理解的桥梁,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运用它。在当今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时代,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对禁忌的理解和尊重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禁忌,我们才能避免文化冲突,建立和谐共处的良好关系。例如,在商务谈判中,了解对方的文化禁忌,可以避免冒犯对方,提高谈判的成功率。在国际合作中,尊重不同国家的禁忌,可以避免文化误解,促进合作的顺利进行。此外,禁忌也并非总是消极的,它有时也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例如,一些宗教或文化中的饮食禁忌,可以帮助人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一些社会规范中的禁忌,可以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禁忌,既要避免盲目地遵守禁忌,也要避免随意地打破禁忌,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禁忌,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