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天性》笔记
学习的艺术:打破传统思维桎梏
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我们常常陷入一种固有的思维模式:反复练习、集中精力、不断重复。这种方法看似行之有效,实则效果有限。《认知天性》一书如同一盏明灯,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往高效学习的康庄大道。书中揭示,所谓的”练习,练习,再练习”带来的只是”暂时的优势”,而非真正的”潜在的习惯优势”。
要想在学习的道路上更进一步,我们需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就像是一场饕餮盛宴,看似吃得满腹,实则不久便消化殆尽。相反,我们应该embracing间隔练习、穿插内容练习以及多样化练习等科学方法。这些方法虽然看似放缓了学习进程,但实际上却能让知识在我们的大脑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间隔练习:让遗忘成为学习的催化剂
间隔练习的精髓在于在学习与练习之间设置适当的时间间隔。这个间隔的长短并非固定不变,关键在于要让我们产生一定程度的遗忘。这种”善意的遗忘”恰恰能激发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回忆。🧠💪
一个绝佳的间隔练习工具就是抽认卡。德国科学家塞巴斯蒂安·莱特纳发明的”莱特纳盒子”系统就是基于这一原理。想象一下,你有四个文件盒:第一个装着你最常出错的内容,需要频繁复习;第二个盒子里的内容练习频率降低一半;第三个更少,以此类推。这种方法不仅能让你有针对性地复习,还能根据掌握程度动态调整复习频率。
研究表明,在两次练习间至少间隔一天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不仅能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必要的遗忘,还能利用睡眠在巩固记忆中的重要作用。📅😴
穿插练习:多元化学习的魔力
穿插练习是另一种打破传统学习模式的有效方法。它要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交替练习不同的内容,而不是一次性完成一个科目的全部练习。这种方法看似打乱了学习节奏,实则大有裨益。
以冰球训练为例,一位优秀的教练会在滑冰、控球、射门等技能之间来回切换,而不是一次性练习完一项技能再进行下一项。虽然这可能会让学员感到沮丧,因为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看到明显进步,但长期来看,这种方法能够全面提升各项技能。🏒🥅
安德鲁·索贝尔的政治经济学课程设计就是穿插练习的绝佳范例。他在26堂课中安排了9次小,每次测验都会涉及学期初的内容。这不仅是一种间隔检索练习,也是穿插内容练习的典型应用。
多样化练习:培养灵活应变的能力
多样化练习与穿插内容练习异曲同工,都旨在培养学习者更开阔的心理模式。它能够帮助我们评估不断变化的条件,并灵活调整应对策略。这种方法使学习超越了简单的记忆,进入了更高层次的概念性学习阶段。
一项有趣的研究证明了多样化练习的优势。研究者设计了一组变位词练习:一组参与者每次练习同一个目标词的相同变位(集中练习),另一组则练习不同的变位(多样化练习)。令人惊讶的是,在最终测试中,后一组的表现竟然优于前者,即使测试中使用的是前一组反复练习过的变位词。🧩🏆
值得注意的是,多样化练习不同于”段落练习”。后者就像老式黑胶唱片,只能按固定顺序播放。真正有效的多样化练习应该打破这种固定模式,就像我们打乱抽认卡的顺序一样。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面对的情况往往是间隔的穿插的、多样化的。每次医生出诊、警察进行例行检查,都是一次检索练习的机会。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培养反思的习惯,从经验中学习。正如拉尔森医生所言,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具有极强的可塑性。通过不断引入复杂的神经网络并反复运用,我们可以让大脑变得更加灵活,这或许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