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笔记
连接与贡献:压力下的生命之光
在这个信息如潮的时代,我们被“压力有害”的论调所裹挟,仿佛压力是洪水猛兽,避之不及。朱莉·史密斯在《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中却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压力那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她告诉我们,与其徒劳地逃避压力,不如拥抱它,驾驭它,让它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作者如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带领我们重新审视压力与自我的关系,从社会连接与贡献中汲取战胜压力的勇气。
书中提到,与他人建立连接,如同在荒漠中寻得绿洲,能帮助我们从压力中恢复。社交隔离,犹如将自己囚禁在孤岛,身心俱疲,压力倍增。现代社会,人们习惯于在虚拟世界中寻求慰藉,却忽略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那份真挚的情感交流。一项调查显示,长期沉迷于社交媒体的人群,更容易感到孤独和焦虑,幸福感反而降低了20% 😔。建立真实而有意义的连接,如同为自己筑起一座坚固的堡垒,抵御压力的侵袭。当我们以做出贡献为目标,而非仅仅着眼于竞争的输赢,我们便能在面对压力时拥有更强大的动力和毅力。在当今社会,内卷似乎成为了一种常态,许多人为了追求更高的职位、更好的待遇,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和快乐。然而,真正的幸福并非源于物质的堆砌,而是源于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时所获得的成就感。正如特蕾莎修女所说:“我们所做的不过是沧海一粟,但若没有去做,大海就会少了一粟。”每一份微小的善举,都能点亮他人心中的希望,也能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当我们把目光从个人得失转向社会责任时,我们便能从压力中找到生命的意义,活出更加精彩的人生。敬畏之心,如同一面镜子,能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渺小,从而改变看待问题的角度。当我们沉浸于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之中,当我们仰望星空的浩瀚无垠之时,我们会发现,个人的烦恼和压力,在宇宙的尺度下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一项研究表明,经常体验敬畏之情的人,更具有同情心,更愿意帮助他人,也更能从逆境中恢复过来。寻找能让自己产生敬畏之心的体验,如同为自己的心灵进行一次洗礼,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语言的重塑:从消极到积极的心态转变
心态的转变,如同破茧成蝶,需要我们对压力的认知进行重塑。我们不应将压力视为洪水猛兽,而应将其视为一种资源,一种挑战自我的机会。这种转变,并非简单的心理暗示,而是一种深刻的认知重构。书中巧妙地引导我们,对压力的看法会影响我们在压力下的表现,犹如同一块石料,在不同雕塑家手中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形态。它让我们不再执着于压制这种感觉,转而专注于完成那些必须做的事,感觉会更自信,表现得也会更好。当压力来袭时,我们常常会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潭,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无法胜任眼前的任务。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板,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并将其发挥到极致。正如篮球🏀 巨星迈克尔·乔丹所说:“我可以接受失败,但我不能接受放弃。”即使面对再大的压力,我们也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
改变心态的其中一个方法就是语言的使用。语言的力量,如同魔法一般,能够塑造我们的认知,影响我们的行为。作者用精炼的语言,揭示了语言对情绪的微妙影响。我们使用的语言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情境的意义和我们的应对方式,犹如画家的调色板,决定了画作的基调。我们需要警惕那些消极的、绝对化的语言,比如“我肯定会失败”、“我什么都做不好”。这些语言如同精神上的毒药,会腐蚀我们的自信心,让我们在压力面前一蹶不振。相反,我们应该选择积极的、具体的语言,比如“我可以尝试”、“我会尽力做到最好”。这些语言如同阳光雨露,能够滋养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压力面前保持乐观和坚韧。戴夫 · 阿尔雷德博士(Dr Dave Alred)是一位出色的绩效教练, 他曾与多位世界一流运动员合作,帮助他们在面对极大的公众压力 时,发挥出最高水平。他建议,先说“怎么做 ”, 然后具体地描述按照正确的步骤做,会看到什么结果。下一步,想象 一下你将要实现目标时的情绪状态。当你压力很大并影响到你的注意 力和表现时,你可以练习用这样的句式和自己对话,让你的想法、感 受和行动与你的目标保持一致。你面对什么类型的要求,就使用什么 类型的描述方式,关键是描述要简短、具体、有指导意义,让你体验 到在面试前你已经做过演练的感觉。 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塑造现实的力量。
重构与焦点:压力下的智慧应对
重构的力量,如同炼金术一般,能够将负面情绪转化为积极能量。重构就是利用语言或意象的力量来调整你对情境的感知方式。你不会 说服自己去相信你根本就不相信的事,你只是想改变你的参照系。从 一个新的角度看待事物,能让我们从体验中获得新的意义,而且,这 样做也能改变我们的情绪状态。当我们感到焦虑时,我们可以将其重构为兴奋;当我们感到压力时,我们可以将其重构为挑战。这种重构,并非自欺欺人,而是一种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它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焦点转移,如同调整焦距,能够让我们在压力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在高压状态下,我们会变得目光短浅,这很正常,因为它能帮助 我们专注于最重要的外部要求。相关研究表 明,从狭窄的视野转到更开阔的视野,能够起到静心的作用。这不是 让你环顾四周,而是让你扩大视线范围,更多地关注周遭的环境。视觉系统是自主神经系统的一部分,通过扩大视线范围这个方式可以触 及大脑中与压力和警觉水平相关的神经回路 。休格曼(Huberman, 2021)认为,这是一个强大的技能,让你在更高级别的激活状态下仍 能感到舒适。 我们只希望大脑能更好地接受它,提高我们的压力阈值。当我们感到压力过大时,我们可以尝试转移注意力,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听音乐🎶、看电影🎬、运动🏃等。这些活动能够帮助我们放松身心,缓解压力,让我们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
失败的哲学:从错误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对失败的恐惧,如同幽灵一般,时刻萦绕在我们心头。我们会感到压力,往往是因为要承担很高的风险。我们相信失败 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当我们把失败看作巨大的威胁时,大脑就 会关注那个威胁, 以确保我们能避开它。然而,失败并非终点,而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失败,如何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书中关于如何面对失败的讨论,如同一位智者与我们的促膝长谈,教会我们如何从错误中汲取成长的力量。如果说有哪些方面我们学得还不够,那一定是如何应对失败。 如果我们认为错误和挫折能定义我们,能说明我们的自我价值,那么即 使是再小的失败,也会引发羞耻感和想要放弃、退缩、逃避和阻止痛 苦感受的冲动。这种情况多见于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者关注的是在 别人眼中自己必须是足够好的,而且以为别人对他们的评价标准也是 是否完美。在面对失败时,如果我们能关注当下具体的情况,不对自己的性 格展开全面攻击,而是意识到不完美是人性中的共同点,那么情绪反 应也会不同。最重要的是,你仍然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自我共情不是推卸责 任,而是把具体的错误看作一个孤立的事件,这样你才能以开放的心 态吸取教训,调整价值观。 这才是从错误中学习、进步的途径,而羞 耻感会让我们丧失动力,止步不前。 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一定会失败,会受到羞耻感的伤害,所以我们需要一些方法来管理并克服。正如爱迪生所说:“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发现了10000种行不通的方法。”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敢面对失败。当我们能够坦然接受失败,并从中吸取教训时,我们便能不断成长,最终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