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笔记
情绪的迷宫:探索自我接纳的真谛
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时常迷失在情绪的迷宫里,那些不被社会所容、不为自己所喜的情感,如同暗影般潜伏在心底。在《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这本书中,作者如同一位温柔的向导,引领我们拨开迷雾,探寻自我接纳的真谛。书中提到,孩提时代若某种情绪不被接纳,成年后便难以与之共情。这仿佛给自我接纳设置了重重关卡,以感受为标尺,划定了可被允许的范围。作者别出心裁地提出了“慈悲聚焦疗法”,它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情绪的真实面貌,帮助我们后退一步,用理解和关怀回应内心的波澜。想象一下,当愤怒如潮水般涌来,与其压抑和否定,不如静下心来,感受它在身体里的涌动,倾听它想要表达的诉求,理解它渴望被看见的渴望。这便是与情绪共舞的第一步,也是自我接纳的开端。举个例子,近日#年轻人整顿职场#话题甚嚣尘上,打工人面对996、PUA等不良职场生态,敢于表达愤怒,维护自身权益。但与此同时,很多人也会陷入自我怀疑和焦虑,害怕被贴上“刺头”、“不合群”的标签。此时,不妨运用“慈悲聚焦疗法”,与自己的情绪对话,接纳愤怒的正当性,同时思考如何以更智慧的方式表达诉求,在职场中实现自我价值。这种自我接纳,并非放任自流,而是更好地认识自己,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据统计,中国职场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呈上升趋势。这更凸显了自我接纳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学会与自己的情绪和谐共处,才能在职场和生活中找到平衡点。
心灵的阴影:驱散自我批评的迷雾
自我批评,如影随形,它潜伏在我们心底,伺机而动,用尖锐的言语否定着我们的价值。作者在书中将自我批评比作一位严苛的审判官,时刻挑剔着我们的外貌、表现和性格。这些负面的声音,如同精神上的慢性毒药,一点点腐蚀着我们的自信和自尊。更甚者,自我批评会演变成自我厌恶和羞耻感,将我们囚禁在自我否定的牢笼里。想要摆脱这种困境,我们需要认清自我批评的真面目。作者提供了一个有趣的练习:将内心的批评者想象成一个站在你面前的人,观察他的表情、语气和意图。或许你会发现,这位批评者并非全然恶意,他可能只是出于保护,却用错了方式。诚然,完全消除自我批评并非易事,它早已在大脑中建立了牢固的神经通路。但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练习,培养富有同理心的声音,取代批评者的地位。这种声音,并非一味地积极乐观,而是诚实、善良、充满鼓励和支持。想象一下,当你遭遇失败时,富有同理心的声音会告诉你:“这只是一次挫折,你已经尽力了,下次会更好。”这与自我批评的“你真没用,一辈子都一事无成”形成了鲜明对比。据《2023年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超过60%的青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容貌焦虑,过度关注外貌,进行自我批评。这种现象背后,是社会对“完美”的过度追求,以及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我们需要警惕这种社会风气,学会欣赏自己的独特之处,用同理心对待自己的不完美。
同理心的力量:构建内在的绿洲
如果在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里,内心批评者都是你的亲密伙伴,那你不可能让他立刻就消失。你不断地重复批评这个行为,大脑很容易就使用相对应的神经通路,你就会经常能听到那个批评的声音。你需要给自己提供一个新的、更健康的、更有帮助的声音,然后开始练习。就像你专门花时间去听、去看内心的批评一样,也把你富有同理心的那一面找出来吧,那一面的你希望你过得好,并认识到自我攻击会造成伤害。那一面的你希望你不断成长,取得成就,并且这是出于对你的爱,而不是因为羞耻感。作者在书中强调了同理心的重要性,它就像一束光,照亮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帮助我们与自己和解。同理心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定期练习,增强对自己的同理心。例如,给自己写一封充满关怀和理解的信,就像在给一位正遭受痛苦的朋友写信一样。在信中,表达你的支持和鼓励,减轻他的痛苦。或者,想象你正在给那些你无条件爱着的人写信,使用他们对你说过的话。这些练习,如同锻炼“心智肌肉”,让我们在最需要的时候,能够调动内在的同理心。 近年来,“内卷”、“躺平”等词汇在网络上盛行,反映了年轻人在高压社会下的迷茫和焦虑。在这种情况下,同理心更显得弥足珍贵。我们需要学会同情自己,理解自己的局限和不足,允许自己犯错和失败。同时,也要学会同情他人,理解他人的处境和感受,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当我们能够以同理心对待自己和他人时,才能在浮躁的社会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归属感。正如一句古老的谚语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理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我们获得幸福人生的关键。
焦虑的迷雾:走出比萨斜塔的阴影
作者以自身经历为例,讲述了如何应对焦虑。她回忆了在意大利比萨斜塔上的经历,由于恐高症,她感到极度焦虑,甚至想要趴在地上才能获得安全感。这种想要逃离恐惧情境的冲动,是大脑为了保护我们而产生的自然反应。然而,作者指出,这种逃避行为并不能真正消除恐惧,反而会让我们长期陷入困境。正确的做法是,直面恐惧,允许它的存在,并通过控制呼吸等方式来应对。作者建议,我们可以专注于慢慢呼吸,并提醒自己,身体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反应,是因为过去在高处感到不安全的经历。同时,也要反复提醒自己,现在是安全的。通过不断重复这种模式,我们的身体会逐渐习惯这样的状况,恐惧反应的强度也会逐渐降低。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有超过2.8亿人患有焦虑症。在中国,焦虑症的患病率也在逐年上升。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需要正视焦虑,学习科学的应对方法。除了书中提到的方法外,还可以尝试冥想、运动、倾诉等方式来缓解焦虑。同时,也要避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保持身心健康。焦虑,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它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当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和应对焦虑时,就能从中获得成长,变得更加坚强和自信。就像比萨斜塔一样,即使倾斜,也能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