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河流隐秘流淌,系统1与系统2编织常态模式与信息茧房

《思考,快与慢》笔记

惊喜的涟漪:常态模式与预期之外的相遇

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我们思维中那条隐秘而又泾渭分明的河流——系统1与系统2。系统1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守卫,时刻维护着我们个人世界的模式,构建出一幅由联想、记忆和经验交织而成的常态图景。这个模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如同活水般不断更新,它塑造着我们对当下的理解,也无形中影响着我们对未来的期许。书中关于“惊喜”的剖析尤为精妙,它如同精神生活中的一面风向标,敏锐地捕捉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与期望。积极的期望落空会带来惊讶,而那些原本不在预料之中的事件,一旦与常态相悖,同样会引发我们的注意。作者与心理学家乔恩在异国他乡的两次邂逅,便是一个绝佳的例证。第一次相遇带来的惊喜,在第二次重逢时悄然褪色,这并非概率上的反常,而是因为系统1已将乔恩纳入“只要外出旅行就会碰见的心理学家”这一略带戏谑的认知框架中。这种常态模式的构建,让我们得以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快速定位,但同时也可能导致我们对真正异常的事件视而不见,比如“摩西错觉”中,人们更容易接受摩西与方舟的搭配,而忽略了其逻辑上的谬误。在数字时代,这种现象愈发值得警惕。例如,算法推荐会不断强化用户已有的偏好,形成信息茧房,导致人们难以接触到多元化的观点,从而加剧认知偏差。就像短视频平台 抖音 上的内容,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浏览,那么平台将会不断推送相似的内容,使得人们一直沉浸在自己喜欢的内容里面,时间一长就很难接触到不同的观点了。

因果的迷雾:故事叙述与市场假象的构建

书中对“因果关系”的探讨,宛如拨开迷雾,让我们得以窥见潜藏在表象之下的思维陷阱。系统1天生渴望秩序与连贯性,它会不遗余力地将事件串联成易于理解的故事,即使这些故事的根基并不牢靠。塔勒布在《黑天鹅》中提及的萨达姆被捕与债券价格波动的故事,便是这一现象的典型缩影。同一天,投资者先是将萨达姆被捕解读为恐怖主义威胁的降低,进而又将其视为风险资产的刺激因素,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解读,恰恰暴露了我们对因果关系的过度解读。在金融市场中,这种现象屡见不鲜。例如,某公司发布一份看似利好的财报,股价应声上涨,但仔细分析却发现,业绩的增长并非源于核心业务的提升,而是得益于一次性的资产处置。然而,市场往往会忽略这些细微的差别,迅速构建出一个“业绩优良,前景可期”的故事,推动股价继续上行。这种因果关系的误读,可能导致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决策,承担不必要的风险。再比如,在直播电商中,网红们常常会夸大产品的功效,声称能够快速减肥、美白等,但实际上这些产品可能并没有那么神奇,甚至存在安全隐患。然而,消费者往往会被网红们的故事所吸引,认为购买这些产品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从而盲目跟风,最终遭受损失。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3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报告》显示,直播电商虚假宣传、售后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依然突出,消费者投诉量同比增长 12.4%。🚫

标准的镜像:语言理解与常态偏离的警觉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基石,其背后蕴含着一套约定俗成的标准与规范。卡尼曼指出,我们之所以能够相互理解,是因为我们对世界的知识和对文字的运用水平都处于相似的层次。当我们提到“桌子”时,对方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一张具有大致平坦表面和合理数量桌腿的普通桌子。这种对常态的共识,使得我们能够迅速识别出那些与常态相悖的现象,例如“怀孕的男性”或“有纹身的上流社会人士”。系统1对这种反常现象的察觉速度惊人,即使只听到一句语义略显古怪的句子,大脑活动也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特殊的图谱。这种对常态偏离的敏感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社交媒体上,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其中不乏虚假新闻和谣言。如果我们缺乏对常态的认知,就很容易被这些虚假信息所蒙蔽。我们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对信息的来源、逻辑和证据进行仔细甄别,才能避免成为谣言的受害者。例如,在2023年,一条关于“日本核污水排海导致海盐涨价”的谣言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发了民众的恐慌性抢购。然而,经过媒体的辟谣,人们才逐渐意识到这只是一场虚惊。这个案例提醒我们,在面对信息时,一定要保持冷静和理性,不要轻信未经证实的消息,更不要盲目跟风。🌊🌊🌊

联想的脉络:记忆回溯与真实事件的重构

当我们阅读到“在纽约拥挤的大街上逛了一天,欣赏完美景后,简发觉自己的钱包丢了”这句话时,系统1会迅速地将“扒手”一词与这句话联系起来,尽管“扒手”并未在句子中明确提及。这种联想的连贯性,源于我们对类似情境的经验和认知。我们知道,在拥挤的大街上,钱包丢失往往与扒手有关。因此,即使没有直接的证据,我们也会倾向于将两者联系起来。这种联想的脉络,不仅影响着我们对故事的理解,也左右着我们对真实事件的记忆和重构。研究表明,人们在回忆事件时,往往会受到事后信息的影响,从而改变或扭曲对事件的原始记忆。例如,在目击一起交通事故后,如果研究人员向目击者暗示肇事车辆的速度更快,目击者往往会高估车辆的实际速度。这种记忆的重构,可能导致对事实的歪曲,甚至影响司法公正。因此,在处理涉及记忆的事件时,我们需要保持谨慎,尽量避免受到暗示和诱导,才能更接近真相。尤其是在法庭审判中,对目击证人的证词进行仔细评估,才能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