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说话》笔记
说话之道:情绪与智慧的平衡
在《好说话》这本书中,作者马薇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说话的艺术。书中指出,表达情绪时,关键在于找到情绪与智慧的平衡点。情绪是一把双刃剑,过度的情绪宣泄可能适得其反,而智慧的表达则能让对方更愿意倾听。
以谈论前任的话题为例,当我们被触及痛处时,往会不自觉地情绪化。书中提醒我们,这种情绪化的反应可能会让对方感到被胁迫,而非出于理解和关心。正确的做法是,以平和而真诚的态度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可以说:“请你别说这个了,我会难受的。”这样的表达方式既明确了自己的底线,又不会让对方感到被攻击。
更重要的是,书中提出了“自我透明的错觉”这一心理学概念。我们常误以为对方能理解自己的感受,但实际上,每个人对不同话题的敏感度都有所不同。因此,明确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一厢情愿地期待对方理解,是建立良好沟通的基础。
与“大牛”交往:从索取者到贡献者
在与行业翘楚交流时,许多人会遇到这样的困境:直接请求联系方式往会被拒绝。书中指出,这种情况的根源在于自我定位的问题。当我们将自己仅视为“索取者”时,对方自然会对建立联系持犹豫态度。
更好的策略是,将自己定位为“贡献者”。例如,可以这样表达:“我任职的公司,有些业务可能会跟您合作,想跟您分享交流一下,可不可以请问您的联系方式呢?”这种表达方式不仅体现了对方的尊重,也暗示了潜在的合作可能性。
书中还建议,我们可以从更公开的联系方式入手,例如先请求电子邮箱。这种方式既尊重了对方的隐私,也为后续的交流铺路。例如,可以说:“不如先留个邮箱吧,方便以后有问题请教您。”通过这样的“迂回战术”,成功率往会大提高。
与老板交流:职业礼仪与人际智慧
在与上级单独相处时,许多人会感到尴尬。书中指出,老板并非真心希望与你交朋友,而是希望展现出“亲切的形象”。因此,关键在于找到职业礼仪与人际智慧的平衡点。
正确的做法是,以请教问题为主。例如,可以这样说:“老板,我刚出社会,有些事实在不懂。不知道不能请教老板,像×一类的事情,换成是您,会怎么应对呢?”这种方式既符合下属的身份,又能让老板有机会展现他的经验和智慧。
需要注意的是,在交流中应避免过于随意或追问隐私。例如,当老板分享个人故事时,不要为了满足好奇心而追问细节。保持适当的距离感和尊重,是维持良好上下级关系的关键。
说话之道:从索取到给予
书中还提醒我们,良好的人际交往建立在“对等”原则之上。无论是与前任、牛人,还是老板,关键在于找到平衡点。过度的情绪化会适得其反,而智慧的表达则能让对方更愿意倾听。
总的来说,《好说话》教会我们,真正的说话艺术不仅在于表达自己,更在于理解对方。通过智慧的表达和适当的策略,我们可以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正如书中所说:“想要耳根清净,就得接受一个事实——有时候,用枪得不到的东西,却可以用鲜花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