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技巧:如何让对话更有深度与温度

《好说话》笔记

话语中的”我”:让沟通更具深度

在日常交流中,我们常会陷入一个误区:为了表现客观,刻意避免使用第一人称,试图以一个”无我”的视角来叙述事情。这种表达方式看似中立,实则容易让人感到生硬甚至不真诚。就像书中所提到的,当我们吐槽老板时,如果只是简单地说”我的老板太坏了”,听众可能会觉得你在隐瞒什么,或者你的结论过于武断。相比之下,如果换成”老板对我的态度跟我预期的不太一样”,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仅更具体,还能引导听众从多个角度去理解问题。

这种”有我”的叙事方式,实际上是让沟通更具深度和温度的关键。它不仅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真诚,还能为对话提供更多的切入点。比如,当你说”这部电影跟我想的不一样”时,朋友可以接着问”你原本想的是什么样的电影呢”,从而引发更深入的讨论。相比之下,简单地说”这部电影真难看”,对话往会停留在表面,难以进一步发展。

这种表达方式的核心在于,真正的客观并不是抛弃主观,而是将主观以一种更清晰、更有条理的方式呈现出来。只有当你愿意把自己放进故事里,才能让对方真正理解你的立场和感受。正如书中所说:”不带主观因素的客观,根本不是真正的客观。只有把自己的角色放进去,告诉对方,你是从什么角度、以什么样的预期、通过什么方法、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对方才会觉得,你是客观中立地在叙述这件事情。”

生活中的标签:沟通的无形阻碍

在与他人沟通时,我们经常会不自觉地给对方贴上各种标签。这些标签可能是”自私”、”不规律”、”以自我为中心”等。比如,当室友的作息时间影响到你的休息时,你可能会想:”他真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富二代。”然而,这种标签化的思维方式,往会成为沟通的无形阻碍。

书中提到,生活习惯这种东西,并没有对错之分。早睡的人可能觉得晚睡的人吵闹,而晚睡的人则觉得早睡的人太挑剔。这种冲突的本质,实际上是因为双方的生活习惯不同,而不是谁对谁错。因此,当我们试图与对方沟通时,应该避免使用带有标签性的语言,而是以一种更中性的态度去表达。例如,可以说:”我跟你的生活习惯很不一样,该怎么想办法互相配合跟调整呢?”而不是指责对方”作息太不规律”。

这种不带标签的沟通方式,不仅能避免对方产生防御心理,还能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例如,你可以一起商量制定一个寝室作息时间表,或者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比如使用眼罩、耳塞)来减少干扰。只要双方都表现出善意和愿意协商的态度,问题往都能找到一个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

喜欢与不了解:打开对方的视野

当我们试图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时,常会遇到对方”不感兴趣”的反应。比如,你喜欢京剧,但对方却对京剧一窍不通。这时候,如果你说:”我知道你不喜欢京剧,但是京剧有很多迷人的地方……”,对方可能会感到被动,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书中提到,”喜欢”的反面未必是”不喜欢”,很可能只是”不了解”。著名京剧演员王珮瑜曾经说过:”这世界上其实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京剧的人,还有一种是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这种表达方式,巧妙地避免了将人分为”喜欢”和”不喜欢”的对立面,而是为对方留下了一个探索的空间。

这种思维方式的核心在于,尊重对方的选择,同时为对方提供一个了解的机会。例如,你可以说:”这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京剧的人,一种是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仅不会让对方感到被逼迫,还能激发对方的好奇心,让他们更愿意去尝试和了解。

这种打开对方视野的方式,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沟通技巧。它不仅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热情,还能为你们的对话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正如书中所说:”任何一个被广泛接受的事物,都有足够的理由被人喜爱。你之所以觉得自己不喜欢,只不过是因为还没有领略它最美好的那一面。”

话语的力量:塑造关系的桥梁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沟通工具之一,而我们对语言的运用方式,实际上是在塑造我们的人际关系。书中提到,思维会被说话的方式所影响。当我们用”无我”的方式叙事时,听众的注意力会集中在对象身上,而忽略了你自己。这种表达方式虽然看似客观,实则容易让人觉得你在回避问题,甚至缺乏诚意。

相比之下,使用”有我”的视角叙事,不仅能让听众更容易理解你的立场,还能为对话提供更多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当你说”老板对我的态度跟我预期的不太一样”时,听众可以接着问”你原本预期的是什么”,从而引发更深入的讨论。这种表达方式,不仅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真诚,还能为你们的对话提供更多的切入点。

这种以”我”为中心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让沟通更具深度和温度的关键。它不仅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真诚,还能为对话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正如书中所说:”只有把自己的角色放进去,告诉对方,你是从什么角度、以什么样的预期、通过什么方法、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对方才会觉得,你是客观中立地在叙述这件事情。”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能更好地表达自己,还能为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毕竟,真正的沟通,不是关于谁对谁错,而是关于如何更好地理解对方、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