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技巧:化解争议与理解对方的艺术,提升人际关系

《好说话》笔记

化解争议的艺术:用反问破局

在人际交往中,争议和误解如同绊脚石,总是让人进退两难。《好说话》中提到了一种独特的化解争议的方式——反问。这种技巧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意。作者马薇以一种机智的方式,教会我们如何在争议中保持优雅。

当有人对你说:“说你这样想很正常?你这是什么意思?”你可以顺着他的话,讲清楚自己的立场。比如:“很多人觉得女孩子学历高,嫁不出去,这样想很正常。因为在他们生活的圈子里,大多数女孩子没有自己的事业,嫁个好人家是唯一的出路;反过来说,很多男生本身层次也不高,害怕女孩子太有本事,会让自己自卑。处在这种生活层次的人,当然会觉得女孩子读太多书不好啊!”📚

这种反驳方式,既不动气也不自辩,反而表现出一种温柔的包容。这样的反击方式,既能让对方难以下台,又能让自己保持风度。作者指出,这种方式“进可攻,退可守”,你可以选择不动声色地让对方说不出话来,或者表现出善意,耐心地向对方说明为什么他不理解你。

医患沟通中的冰山:理解对方的顾虑

在医患关系中,沟通不良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书中提到,医生看起来冷漠,往是因为他们有太多顾虑。这些顾虑包括:不敢给出明确的承诺、不敢冒险做没有把握的诊疗等。👨⚕️

比如,当医生在为病人提供治疗方案时,往只能告诉病人各个选项的优劣,很少敢于直接帮病人做决定。这种情况下,病人可以尝试用一种更温和的方式提问:“医生,没有别的意思,也不是要您给我指示,我只是好奇,如果是医生您碰到我的状况,您自己会怎么选呢?”🤔

这种方式可以让医生感到更加轻松,因为这是一个“个人意见”,而不是一种承诺。医生在分享个人意见时,顾虑会少很多,因此更愿意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化解尴尬的魔法:用悬念破除执念

尴尬是人际交往中的常见现象,但它也可以成为化解矛盾的出口。书中提到,尴尬的根本原因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因此,“会说话”就意味着善于化解尴尬。🎭

比如,当你是北方人,但却不会喝酒,在应酬时可能会感到尴尬。对方一旦知道你是北方人,就一定坚持认为你很能喝,不喝就是不给他们面子。这时候,你可以说:“你看我像哪里人?你确定吗?”🍺

这种方式可以让对方产生怀疑,从而打破他们的刻板印象。作者指出,大脑喜欢偷懒,人们往会先贴标签,再去感受。因此,当你不喜欢自己身上的某个标签时,就要在别人给你贴标签之前,让对方产生“这个标签真的适用吗”的怀疑。

被人表扬的两难:谦虚与骄傲的平衡

在工作和学习中,当有人夸奖你时,你会感到尴尬。太谦虚会显得矫情,不谦虚又会得罪人。书中提到,经常有人说,过分的谦虚就是骄傲。因为,当你的成绩明显比别人好的时候,否定别人对你的夸奖,就相当于否定了那些不如你的人。🏆

比如,当别人夸你的时候,你可以说:“我就是下了点笨功夫而已。”这种表达方式,既不显得骄傲,又不显得过于谦虚。作者指出,这种方式可以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真诚,同时也避免了过分谦虚带来的尴尬。

延伸思考:理解与沟通的重要性

书中提到,理解对方的顾虑是化解矛盾的关键。无论是医患沟通,还是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很多问题都源于“不理解对方的顾虑”。当你觉得对方有意冷淡或者刁难时,不要急着发火,先想一想,有没有可能是对方心里存在你没有意识到的顾虑?帮对方打消这个顾虑,你们才能进行融洽的交流。💬

此外,书中还提到,设置悬念的方式不仅可以避免被标签化,还可以让谈话变得更有趣味。比如,在初次见面时,对方问你是做什么工作的,你可以反问:“您看我像做什么的?”或者直接说:“很多人都猜不出我是干什么的,其实我是……”🎤

总之,《好说话》教会我们,沟通的艺术不仅在于说什么,而在于如何说。当我们学会理解对方的顾虑,学会用温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立场,人际关系就会变得更加和谐。